原文
子曰:“道不遠(yuǎn)人。人之為道而遠(yuǎn)人,不可以為道?!对姟吩疲骸タ路タ?,其則不遠(yuǎn)?!瘓?zhí)柯以伐柯,睨而視之,猶以為遠(yuǎn)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違道不遠(yuǎn),施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(jǐn),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,有余不敢盡。言顧行,行顧言,君子胡不慥慥①爾!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: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,則無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僥幸?!?/p>
注釋
?、賾V(zào)慥:忠厚、誠實(shí)。
馬瑞光曰
“道不遠(yuǎn)人。人之為道而遠(yuǎn)人,不可以為道”,道是不能離開人的,離開了就不是道了。
“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違道不遠(yuǎn),施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”,君子治理教育人,只要改正錯誤來行道即可,同時就是儒家的大道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如此也就達(dá)到目的了。實(shí)際上,因?yàn)槿诵缘膹?fù)雜與變化,什么情況都有可能,所以通過君子之道來規(guī)范與引導(dǎo),還是頗具現(xiàn)實(shí)意義的。
夫子認(rèn)為君子之道有四種:“子以事父”,兒子侍奉父親;“臣以事君”,臣下對國君盡忠盡職;“弟以事兄”,弟弟對兄長遵行悌道;“朋友先施之”,要求朋友對自己先付出。這四種君子之道,孔子認(rèn)為自己都沒有做到,普通人更是如此,但是定一個修煉的目標(biāo)也是好的。
“言顧行,行顧言,君子胡不慥慥爾”,言行一致,如此君子自然忠厚誠實(shí),這才是君子之風(fēng)。這一點(diǎn)似乎在陽明心學(xué)中才進(jìn)一步發(fā)揚(yáng)光大,同時說明君子更多關(guān)注的是所處的位置,而不在乎外在的東西,非常有定力,又能因勢而變。總結(jié)為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”,富貴時行富貴事,貧賤時行貧賤事,處夷狄之位則行夷狄之事,在患難的位置時行患難之事。恰到好處才是中和之道,是變化而非靜止,只是很多人用成了俗氣的實(shí)用主義,該做什么就做什么,莫極端,也不要不及。
“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,則無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”,君子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能駕馭,在高位不欺下,在低位不攀上,不苛求別人,反求諸己,如此當(dāng)然不會怨天尤人,也就是君子之風(fēng)了。所以“君子居易以俟命”,安于現(xiàn)狀,等待天命,順勢而為;“小人行險以僥幸”小人喜歡鋌而走險,心存僥幸,如此違背大道,往往不得。順其自然,大道乃成,逆勢而行,皆不可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