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尚書·禮記》

      《尚書·禮記》王制(二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2-13閱讀量:358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、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。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①于天子,附于諸侯,曰附庸②。天子之三公③之田視公、侯,天子之卿視伯,天子之大夫視子、男,天子之元士④視附庸。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俨缓希翰荒艹瘯@里指沒有朝見天子的資格。

       ?、诟接梗哼@里指諸侯國的附屬小國。

        ③三公:君王身邊最為重要的三位大臣,一說為太師、太傅與太保,一說為司馬、司徒與司空。

       ?、茉浚杭瓷鲜俊?/p>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“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、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”,這是不同級別王公貴族的分封土地的標(biāo)準(zhǔn),天子應(yīng)該擁有一千平方里的土地,公爵、侯爵應(yīng)該擁有一百平方里土地,以此類推。講了半天,大家都是地主,在農(nóng)業(yè)社會,級別越高,擁有的土地越多,也就越有實(shí)力。這也就成了多少年來各個國家的爭端,都是在搶土地,實(shí)際上是在搶利益,搶資源。

        到了數(shù)字化社會的今天,情況已經(jīng)有很大變化,一個國家的體制、系統(tǒng)越來越重要,土地的重要性相對下降。所以我們也看到一些國家不是去搶占別國的土地,更多的是輸出價值觀,輸出系統(tǒng),投入最少成本,以獲取最大價值。尤其是數(shù)智化時代的到來,隨著 AI 的迅速發(fā)展,情況可能更是不同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