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周公曰:“嗚呼!我聞曰:‘古之人猶胥①訓(xùn)告,胥?;?,胥教誨,民無或胥诪張為幻②。’此厥③不聽,人乃訓(xùn)④之,乃變亂先王之正刑⑤,至于小大。民否⑥ 則厥心違怨,否則厥口詛祝⑦。”
周公曰:“嗚呼!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,及我周文王,茲四人迪哲⑧。厥或告之曰:‘小人怨汝詈汝!’則皇自⑨敬德。厥愆⑩,曰:‘朕之愆,允若時??!? 不啻?不敢含怒。此厥不聽,人乃或诪張為幻。曰:‘小人怨汝詈汝!’則?信之。則若時,不永念厥辟?,不寬綽?厥心,亂罰無罪,殺無辜,怨有同,是叢?于厥身。”
注釋
?、侏q:還。胥:互相。
?、谧?zhōu)張:欺誑?;茫浩墼p,惑亂。
?、鄞耍哼@,指下述那些勸誡的話。厥:其,你。
?、苡?xùn):典式,榜樣,此處謂以為榜樣。
?、菡和ā罢?,指政治。刑:法律。
?、薹瘢喝w石經(jīng)作“不”,聯(lián)系上文當(dāng)指無所適從。一說,“否”與“則”是合成詞,與“丕則”同義,作“乃至于”解,恐非是。
?、咴{祝:詛咒。祝,通“咒”,音義同。
⑧迪哲:通達(dá)明智。
?、峄首裕焊?。
?、庳剩浩?,指上文四人。愆:過錯。
?允:信。若:像。時:通“是”,這。
?不啻:不但。
?則:就。
?辟:法度。
?寬綽:寬宏大度。
?叢:積聚。
馬瑞光曰
“古之人猶胥訓(xùn)告,胥?;荩憬陶d,民無或胥诪張為幻”,古時候的人能夠相互勸誡,小民之間就不會有欺詐。也就是講,之所以有小人,是因?yàn)樯蠈拥木疾荒軌蛳嗷裾],或者講所有的問題根源在上面,一個組織的問題核心在領(lǐng)導(dǎo)。
“民否則厥心違怨,否則厥口詛?!?,小民無所適從,心中自然產(chǎn)生怨恨,口中也會詛咒一切。小民往往沒有獨(dú)立的個性,這有利于英雄的出現(xiàn),形成獨(dú)特的文化特色。
“則皇自敬德”,“朕之愆,允若時”,皇上承認(rèn)錯誤,并且越來越按規(guī)則辦事,即敬德,有此心胸,小人自然沒有了。以德服人,以德治國,否則,“不永念厥辟,不寬綽厥心,亂罰無罪,殺無辜,怨有同,是叢于厥身”,如果不遵循法度,不心胸開闊,亂殺無辜,必然讓百姓心生怨念,并且把憤怒聚焦于你的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