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君子將營①宮室,宗廟為先,廄庫②為次,居室為后。凡家造③,祭器為先,犧賦④為次,養(yǎng)器⑤為后。無田祿者,不設(shè)祭器,有田祿者,先為祭服。君子雖貧,不粥⑥祭器;雖寒,不衣祭服。為宮室,不斬于丘木⑦。
注釋
?、贍I:修建。
②廄庫:指馬廄、倉庫。
?、奂以欤簩V腹糯蠓蛑棉k家中所用的器物與用品。
④犧賦:大夫擁有采邑,可以向老百姓征收祭祀時使用的牲畜抵為賦稅。
?、蒺B(yǎng)器:指是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器具。
⑥粥(yù):通“鬻”,變賣。
?、咔鹉荆簤灥厣系臉淠?。
馬瑞光曰
“君子將營宮室,宗廟為先,廄庫為次,居室為后”,國君建造宮室的時候,首先要建設(shè)宗廟,因為這是根,其次是馬廄與倉庫,最后才是生活起居所用房子。到了今日,雖然已經(jīng)沒有了這種硬性規(guī)定,但類似的文化影響還有影子可見。我們在很多地方都無形中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。
“凡家造,祭器為先,犧賦為次,養(yǎng)器為后”,如果大夫置辦家中使用的器具,首先應(yīng)該考慮的是祭器,其次是收取祭祀用牲,最后才是自己家中使用的用品。首先考慮祖先所用,最后才是自己,似乎自己是最不需要重視的,或者講對自我考慮不需要強(qiáng)調(diào)罷了。
“無田祿者,不設(shè)祭器,有田祿者,先為祭服”,把人分成了有田地與俸祿的人以及沒有田地及俸祿的人,前者才可以置辦祭祀用的器具,后者并不需要。如此也成為一種區(qū)分尊貴卑下的標(biāo)志。
“君子雖貧,不粥祭器;雖寒,不衣祭服”,君子即使再窮也不能賣祭器,再寒冷也不能穿祭服,以表示對祖先的尊重與祭祀的神圣。既是禮法,又是原則。同時“為宮室,不斬于丘木”,修建宮室也不能用墳地上的樹木。這是同樣道理,祖宗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