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清①,昏定②而晨省,在丑夷③不爭。夫為人子者,三賜④不及車馬,故州閭鄉(xiāng)黨稱其孝也,兄弟親戚稱其慈也,僚友稱其弟⑤也,執(zhí)友⑥稱其仁也,交游⑦稱其信也。見父之執(zhí)⑧,不謂之進不敢進,不謂之退不敢退,不問不敢對。此孝子之行也。
夫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⑨必面,所游必有常,所習(xí)必有業(yè),恒言不稱老。年長以倍,則父事之;十年以長,則兄事之;五年以長,則肩隨⑩之。群居五人,則長者必異席?。
為人子者,居不主奧?,坐不中席,行不中道,立不中門。食饗?不為概,祭祀不為尸。聽于無聲?,視于無形?。不登高,不臨深,不茍訾,不茍笑。孝子不服暗?,不登危,懼辱親?也。父母存,不許友以死?,不有私財。
為人子者,父母存,冠衣不純?素。孤子?當室,冠衣不純采。
幼子常視?毋誑。童子不衣裘裳,立必正方,不傾聽。長者與之提攜,則兩手奉?長者之手。負、劍,辟咡詔之,則掩口而對?。
從于先生,不越路而與人言。遭先生于道,趨?而進,正立拱手。先生與之言則對,不與之言則趨而退。從長者而上丘陵,則必向長者所視。
注釋
?、偾?qìng):涼。
?、诙ǎ簲[放好枕頭和席子。
?、鄢笠模和叡娙恕?/p>
?、苋n:指的是三命之賜。在周朝,官吏制度是有等級之分的,從一命到九命,每一命的待遇都不相同,都有標志各自等級的禮服與賞賜等,三命以上的人就可以享有周王賞賜的車馬。文中是指由于父母健在,因此不敢接受這樣的待遇。
?、莸埽和ā般?,尊敬兄長。
?、迗?zhí)友:指志向相同的人或者朋友。
?、呓挥危航煌呐笥?。
?、喔钢畧?zhí):與父親志同道合的人。
?、岱矗和ā胺怠?,返回。
?、饧珉S:與人并行往前走,身體略微靠后一些表示尊敬。
?群居五人,則長者必異席:古人圍坐桌案的時候需席地而坐,通常每席只能坐四個人,如果超過四人,那么其中年齡最大的人就要另坐一席,也是表示敬長之意。
?奧:屋子的西南角,古人認為是最尊的地方。
?食(sì)饗(xiǎng):食禮與饗禮。
?聽于無聲:在父母未說話之時,就已經(jīng)知道父母的意圖。
?視于無形:在父母還沒有做出動作就已經(jīng)看出父母的意思。
?不服暗:指不向父母隱瞞任何事情。
?懼辱親:隱瞞父母一些事情與登上很高、很危險的地方,都是辱親的行為。
?不許友以死:是指不做為朋友賣命的事情。
?純(zhǔn):指衣冠的花邊。
?孤子:指還沒等到而立之年就失去父親的人。
?視:通“示”,顯示,示范。
?奉:捧。
?必掩口而對:在與長者說話時,要掩口回答。
?趨:快走。
馬瑞光曰
用了一大段的篇幅,和大家交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“兒子”的禮儀,把傳統(tǒng)的尊老文化講得很細,如此則人人為孝子了。這也是家庭倫理的核心,有助于家庭的穩(wěn)定。其中的一些思想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創(chuàng)新,因為過度強調(diào)尊老很容易讓人無原則地順從、接受,這個問題實際上在歷史長河中出現(xiàn)過。
“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清,昏定而晨省,在丑夷不爭”,為人子者,冬天讓父母溫暖,夏天讓父母清涼,晚上讓父母休息好,早上去問好請安,不與同輩的人爭斗爭勝,謙遜恭讓,風(fēng)氣自然柔和,氛圍當然親切。
“夫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,所游必有常,所習(xí)必有業(yè),恒言不稱老”,作為人子,出門要向父母匯報,回到家要親自告知父母,游玩應(yīng)有常去的地方,學(xué)習(xí)有所成,嘴里不能講“老”字。這基本上就規(guī)范到位了,當然也有些地方顯得多余。變老實際并無不好,平常心即可,自然規(guī)律而已。
尊老,成為一個孝子,基本上應(yīng)該是儒家的標準了。當然,作為“子”的附屬性也就形成了,獨立性似乎并不存在,有點兒為了家庭放棄自我獨立的意思,核心問題是人性是否真的如此,這實際上才是爭議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