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①能久矣?!弊釉唬骸暗乐恍幸?,我知之矣: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?!弊釉唬骸暗榔洳恍幸臃颉!?/p>
注釋
?、脔r(xiǎn):少的意思。
馬瑞光曰
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。”中庸是最好的德行,但是能掌握并且長久運用的人非常少。問題來了:這么好的德行為什么很少人能長久遵循呢?原因?qū)嶋H上也很簡單,圣人之道本來就是很高的標準,與人性是相違背的,只能成為少數(shù)人追尋的目標。
“子曰:‘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’”,孔子總結(jié)說,我知道大家為什么不實行中庸之道,因為聰明的人總是做過頭,愚蠢的人又做不到位。反正不容易恰到好處?!暗乐幻饕?,我知之矣,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”,為什么中庸之道沒有被彰顯?原因類似,要不是過了,就是不及,就像是人吃飯一樣,“鮮能知味也”,雖然人人都會吃喝,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食物之美。所以“道其不行矣夫”,道是很難實行的。也有可能道本身的標準過高,適應人性似乎才是根本,這也是儒家受批評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