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外篇·在宥(六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6-11閱讀量:344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,令行天下,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山,故往見之,曰:“我聞吾子達于至道,敢問至道之精。吾欲取天地之精,以佐五谷,以養(yǎng)民人。吾又欲官陰陽,以遂群生,為之奈何?”廣成子曰:“而所欲問者,物之質(zhì)也;而所欲官者,物之殘也。自而治天下,云氣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黃而落,日月之光益以荒矣。而佞人之心翦翦者,又奚足以語至道!”黃帝退,捐①天下,筑特室,席白茅,間居三月,復(fù)往邀之。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倬瑁簰仐墶?/p>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黃帝做了十九年天子,一直在思考治世之道,去請教廣成子,如何才能風調(diào)雨順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

        廣成子一句話,點醒了黃帝,“而所欲問者,物之質(zhì)也;而所欲官者, 物之殘也”。你想了解的是,什么是萬物的根本,但是你問的問題不在點上,問的是萬物的殘渣,也就是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。黃帝頓悟,回去獨居悟道去了,大概談的是這么個情節(jié)。一句話,無為才是有價值的,所有的為、努力往往毫無意義,講過來講過去,還是在強調(diào)老莊的思想。

        不管是對話還是故事,都在不斷地闡明、強調(diào)一個思想———順其自然,并無嚴密的邏輯推導(dǎo),也無充分的證據(jù),更多的是自認為,是觀點。 然而從思想的角度找了些證據(jù),甚至編了一些內(nèi)容,更易讓大家理解、接受,有點兒深入淺出的味道。

        如果講老莊完全出世也未必完全正確,他們只是宣揚出世思想,并無言行一致,這也可能是一個缺憾。如此,老莊的思想比孔孟的思想更難落地,更難普及,只能成為少數(shù)人的價值觀。

        平庸才能普及,卓越往往寡眾,這也是自然而然的吧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