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(jīng)》上篇·道經(jīng)(五章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1-27閱讀量:342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天地不仁①,以萬物為芻狗② ;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 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③乎?虛而不屈④,動而愈出。 多言數(shù)窮⑤,不如守中⑥。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偃剩喝蕫壑?。這里意為沒有意志和感情,只是自然地存在。

        ②芻狗:用喂牲畜的草扎成的狗,比喻低賤。芻狗主要在古代祭祀時使用,祭祀期間備受重視,但祭祀完畢后就變得毫無用處,被隨意丟棄。

       ?、坶?tuó)籥(yuè):風(fēng)箱,古代鼓風(fēng)吹火用的器具。

       ?、芮捍颂幠睢癹ué”,與“絕”意思相近,意為匱乏。

       ?、莞F:窮困,窮盡,走投無路。

       ?、拗校号c前文“沖”同意,通“盅”,此處意為極端平靜的狀態(tài)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” “多言數(shù)窮,不如守中”。講了半天,還是“無為”的思想,要求圣人無偏愛,讓百姓自生自滅,講得少,把話放在心里,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價值。

        無為而為,是無為而治的進一步說明,但要求一個人無欲、無求、無為、無愛,這似乎也是最大的“為”了。因為人生來是有七情六欲、愛恨情仇的,當然,這是圣人的標準,問題是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。

        當然言多語失,言少也未必就很有價值,如此來看,古人的智慧確有過人之處。

        所有的發(fā)展都是進進退退,進退交替,沒有只有進的發(fā)展。就像科技的進步、體制的進步,都是要不斷迭代才能實現(xiàn)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