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夫小惑易方①,大惑易性。何以知其然邪?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,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。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?故嘗試論之: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。小人則以身殉利,士則以身殉名,大夫則以身殉家,圣人則以身殉天下。故此數(shù)子者,事業(yè)不同,名聲異號,其于傷性以身為殉,一也。臧與谷,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。問臧奚事,則挾策②讀書;問谷奚事,則博塞以游。二人者,事業(yè)不同,其于亡羊均也。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,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。二人者,所死不同,其于殘生傷性均也。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?天下盡殉也:彼其所殉仁義也,則俗謂之君子;其所殉貨財也,則俗謂之小人。其殉一也,則有君子焉,有小人焉;若其殘生損性,則盜跖亦伯夷已,又惡?、? 君子小人于其間哉!
注釋
?、僖追剑好允Х较?。易,變換,顛倒。
?、诓撸汗糯鷷?。
?、廴。悍謩e。
老馬釋途
“小人則以身殉利,士則以身殉名,大夫則以身殉家,圣人則以身殉天下?!卑傩諡槔娑鵂奚?,士人為名聲而犧牲,大夫?yàn)榧易鍢s耀而犧牲, 圣人為天下而犧牲。但這本質(zhì)上并沒有什么區(qū)別,也沒有什么高低貴賤, 卻是在做傷害本性的事。大公即大私,大私即大公,莫要談什么高尚,也不要談什么不入流,本質(zhì)沒有什么區(qū)別。
如此,也就顛覆了儒家的是非觀,也就沒有什么善惡對錯了,不反對什么也不支持什么,想如何就如何。我有點(diǎn)懷疑這是否是莊子的意思,當(dāng)真這樣的話,無為似乎也多余了。
但又強(qiáng)調(diào),“夫小惑易方,大惑易性”。小的迷惑讓人迷失方向,大的迷惑讓人喪失本性,似乎認(rèn)清世界才是根本。想得有些頭痛,發(fā)現(xiàn)真理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。
最后只能無奈地講,沒有什么救世主,有的話也就是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