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內(nèi)篇·齊物論(十五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2-11閱讀量:449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“既使我與若①辯矣,若勝我,我不若勝,若果是也,我果非也邪?我勝若,若不吾勝,我果是也,而果非也邪?其或是也,其或非也邪?其俱是也,其俱非也邪?我與若不能相知也,則人固受其黮② 暗,吾誰使正之?使同乎若者正之,既與若同矣,惡能正之?使同乎我者正之,既同乎我矣,惡能正之?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,既異乎我與若矣,惡能正之?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,既同乎我與若矣,惡能正之?然則我與若與人,俱不能相知也,而待彼也邪?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偃簦耗?。

       ?、邳l(dǎn):陰暗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辯論中的輸贏實際上并非輸贏,辯論中的對錯并非對錯,辯論中的是是非非不重要,更多的只是觀點而已,是非本可相互轉(zhuǎn)化。

        一句話,講道理是一種笑話,講是非更是一種偏見。本質(zhì)上去探討, 更多的可能只是利益之爭,只是找了些理由來證明自己,并自圓其說。試圖說服別人,雖然別人未必同意,但自己竟然深信不疑了,甚至忘記了初衷。

        如此,還有真理嗎?還有真相嗎?我們似乎一直在追尋真理、真相, 但又不求甚解。按莊子的想法,應(yīng)該用無窮的變化來應(yīng)對,如此,似乎世界不可知了。

        我發(fā)現(xiàn),錯誤往往發(fā)生在自以為是之后,敬畏心往往可以令我們常保勝利。如此看來,人生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,贖罪也就自然而然了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