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惠子謂莊子曰: “人故無情乎?”莊子曰: “然?!被葑釉唬? “人而無情,何以謂之人?”莊子曰:“道①與之貌,天與之形,惡得不謂之人?”惠子曰:“既謂之人,惡得無情?”莊子曰:“是非吾所謂情也。吾所謂無情者,言人之不以好惡內(nèi)傷其身,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。”惠子曰: “不益生,何以有其身?”莊子曰:“道與之貌,天與之形,無以好惡內(nèi)傷其身。 今子外乎子之神,勞乎子之精,倚樹而吟,據(jù)槁梧而瞑②,天選子之形, 子以堅白鳴!”
注釋
①道:即宇宙萬物的本體。
?、陬?mián):通“眠”,睡眠。
老馬釋途
《德充符》的最后一段內(nèi)容,以莊子與惠子的對話結(jié)束,講的還是人的問題,人性的問題,自然而然的問題。
“人故無情”,這是莊子的觀點,顯然惠子另有觀點,認(rèn)為人天生是有感情的,“既謂之人,惡得無情?”既然是人就一定是有感情的。顯然,這是我們都會認(rèn)同的觀點。而且感情是人性中最不容易衡量的內(nèi)容,當(dāng)然, 是可以明確分成幾個部分的。這一直以來就是眾多先哲的爭論點,如情緒、知識、認(rèn)知,似乎是既有先天,又有后天,比較復(fù)雜,不一而是。這好像也是我們一直修煉的部分,喜怒哀樂,惡有惡行,善有善行。
莊子卻認(rèn)為, “道與之貌,天與之形,惡得不謂之人”。道給予了容貌,天給予了形體,怎么不可以為人呢?順其自然,自然而然即可。一切道為本源,包括人的情緒、感情,如此則可,否則都是多余動作。顯然, 這本身對每一個人來講,就是一個難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