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內(nèi)篇·人間世(五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2-20閱讀量:330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葉公子高①將使于齊,問于仲尼曰:“王使諸梁也甚重,齊之待使者, 蓋將甚敬而不爭。匹夫猶未可動,而況諸侯乎!吾甚栗之。子常語諸梁也曰:‘凡事若小若大,寡不道以歡成。事若不成,則必有人道之患;事若成,則必有陰②陽之患。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,唯有德者能之。’吾食也執(zhí)粗而不臧,爨③ 無欲清之人。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,我其內(nèi)熱與!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!事若不成,必有人道之患。是兩也,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,子其有以語我來!”

        仲尼曰: “天下有大戒二:其一命也,其一義也。子之愛親,命也, 不可解于心;臣之事君,義也,無適④ 而非君也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。是之謂大戒。是以夫事其親者,不擇地而安之,孝之至也;夫事其君者,不擇事而安之,忠之盛也;自事其心者,哀樂不易施乎前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為人臣子者,固有所不得已。行事之情而忘其身, 何暇至于悅生而惡生!夫子其行可矣!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偃~公子高:楚莊王玄孫尹成子,名諸梁,字子高。

       ?、陉帲菏挛崔k成時的憂懼。

       ?、垤?cuàn):炊,烹飪食物。

       ?、苓m:往、到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葉子高繼續(xù)和孔子對話,認為不管自己成功與失敗,都會受到國君的懲罰,以此問學孔子。

        實際上孔子的回答依然是一個詞:“靜心”,“行事之情而忘其身”也就萬事大吉了。同時揭示了另一個規(guī)律:“忘我”。絕大部分人是逃不出自己的情緒控制的,只是大家都在向外求,而沒有向內(nèi)求。

        向內(nèi)求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,而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 所以無敬畏之心,也就難有“忘我”的能力。只有到了更高層面,知道自己不知道,那么才有可能走向進步和升維。

        而知道自己不知道,又會產(chǎn)生一個嚴重問題:自己會陷入恐懼,缺乏信心,反而可能還不如不知道自己無知來的幸福。

        人的進步路途中可謂步步驚心,講白了到處是坑,什么時候把常識弄清楚了,也就接近通透了。突然覺得莊子、孔子應該算是早期的心理學家了,這些特征人們這么多年沒有什么根本變化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