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外篇·在宥(五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6-11閱讀量:287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崔瞿問于老聃曰:“不治天下,安藏人心?”

        老聃曰:“女慎,無攖人心。人心排下而進上,上下囚殺①,綽約柔乎剛彊,廉劌②雕琢。其熱焦火,其寒凝冰,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。 其居也淵而靜,其動也縣而天。僨驕③ 而不可系者,其唯人心乎!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,堯、舜于是乎股無胈,脛無毛,以養(yǎng)天下之形,愁其五藏以為仁義,矜其血氣以規(guī)法度。然猶有不勝也。堯于是放罐兜于崇山,投三苗于三峗,流共工于幽都,此不勝天下也。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。下有桀、跖,上有曾、史,而儒墨畢起。

        “于是乎喜怒相疑,愚知相欺,善否相非,誕信相譏,而天下衰矣;大德不同,而性命爛漫矣;天下好知,而百姓求竭矣。于是乎 鋸制焉,繩墨殺焉,椎鑿決焉。天下脊脊大亂,罪在攖人心。故賢者伏處④ 大山嵁巖⑤ 之下,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。今世殊死者相枕也,桁楊⑥ 者相推也,刑戮者相望也,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。意,甚矣哉!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!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接槢⑦ 也,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,焉知曾、史之不為桀跖嚆矢⑧也!故曰:‘絕圣棄知,而天下大治’?!?/p>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偾魵ⅲ壕星魵⒑?。

        ②劌(guì):割。

        ③僨(fèn)驕:奮發(fā)驕縱,形容不可禁制的勢態(tài)。

       ?、芊帲弘[遁。

       ?、輱?kān)巖:深巖。

        ⑥桁(háng)楊:加在腳上和頸上的刑具。

        ⑦接槢(jiē xí):接合枷鎖的橫木。

        ⑧嚆(hāo)矢:響箭,比喻先聲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“不治天下,安藏人心?”開篇給老子提了一個問題:不去治理天下, 人心如何才能向善?引來了老子下文的一系列論述,還是要說明無為才可治,人心才可向善。 認為人心樸真,不亂是一切的基礎(chǔ),就是人心向善。

        從堯舜禹到夏商周,所有問題都是人心亂了造成的結(jié)果,不管是開心還是悲傷,都是亂心之舉,對社會、對自身都沒有好處,喜怒哀樂本身就是罪魁禍?zhǔn)住?/p>

        “天下脊脊大亂,罪在攖人心。”天下出現(xiàn)這些亂糟糟的情況,就是人心被擾亂導(dǎo)致的。心如止水,一切也就回歸本真,天下大治了。因為人心亂,一切都亂了,如此,莊子似乎是相信“心”的,問題是心意往往隨萬物動,這本身是人性的規(guī)律。真正可以不動的,往往是動過后的回歸,亂后之治,如果一個小朋友從小就無為、心靜,那就變成一個小老頭了,難道這就是向善之舉?

        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,如此,莊子身處亂世,看盡世態(tài)炎涼,才建議大家靜心、無為。講得中肯,聽著很難領(lǐng)會,心隨物往,也算是人性的弱點吧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