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善行,無轍跡① ;善言,無瑕謫② ;善數,不用籌策③ ;善閉,無關楗④而不可開;善結,無繩約⑤而不可解。
是以圣人 常 善 救⑥ 人,故 無 棄 人⑦ ;常 善 救 物,故 無 棄 物。是 謂 “襲明”。
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⑧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 “要妙”。
注釋
①轍跡:車輪碾過后留下的痕跡。
?、阼χ啠好烙裆系鸟:?,引申為瑕疵、缺憾。
?、刍I策:古代計算時使用的工具。
④關楗:門閂。橫的稱之為“關”,豎的稱之為“楗”。
⑤繩約:用繩捆綁,引申為束縛、約束。
⑥救:阻止,挽救,幫助。
?、邨壢耍簾o用之人。
?、噘Y:借鑒。
老馬釋途
這一段內容較為接地氣,從宇宙、萬物降到了塵世,談了生活中的事情,談的似乎是領導藝術,當然也是遵循大道的。
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‘襲明’。”指圣人總是善于發(fā)現(xiàn)人的優(yōu)勢,人盡其才,無無用之人;同時也善于找到物的價值,沒有無用之物,物盡其用。
“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?!币簿褪钦f,善為之人可以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,不善之人也可以成為善為之人的借鑒,互相促進,各有所用。
這里我們感受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,也對老子的格局深為驚嘆。只是人之情緒有時非人所能駕馭,也就一直在修行的路上了。
大徹大悟容易出世,有少許糾結,也就是入世的根源。修煉之法、規(guī)范之法應該都有價值,只能講,老子談的更多是結果,并非過程。
沒有失去,不會珍惜;沒有付出,不會忠誠;沒有投入,不會全力以赴,人性弱點而已,或人本性而已。知恩圖報之人寡,忘恩負義者眾,所以需要修行,本為根本,但缺者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