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彼至正者,不失其性命之情①。故合者不為駢,而枝者不為跂;長者不為有余,短者不為不足。是故鳧脛雖短,續(xù)之則憂;鶴脛雖長,斷之則悲。故性長非所斷,性短非所續(xù),無所去憂也。意仁義其非人情乎!彼仁人何其多憂也。 且夫駢于拇者,決②之則泣;枝于手者,龁③之則啼。二者,或有余于數(shù),或不足于數(shù),其于憂一也。今世之仁人,蒿④ 目而憂世之患;不仁之人,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。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?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何其囂囂也?
注釋
?、偾椋簩崱?/p>
?、跊Q:剔開。
?、埤?hé):咬。
④蒿(hāo):愁苦的樣子。
老馬釋途
“彼至正者,不失其性命之情。”所謂的真理,就是不違反萬物的規(guī)律,問題是無為是否是人性的規(guī)律?如此來看,可能莊子也始料未及。
這幾天有人問我,東西方哲學(xué)哪一個更靠近真理,我說都還沒有靠近。繼續(xù)問,那什么是真理,我講還在尋找中。縱觀東西方哲學(xué)史,各有各理,各講各論,實在找不出哪一個是“至正者”,只是各說各話吧。
所以莊子很容易得出結(jié)論,找出其他方面的問題,因為大家都是觀點,而非“觀全”。渺小人類,確實想得太多,要得太多了。
“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?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何其囂囂也?”所以講仁義并非人所固有之情,所以才自從三代以來,天下紛紛擾擾,但問題是無為是人固有之情嗎?顯然不是。
如此,天下紛擾應(yīng)為常態(tài),當今世界還不是如此嗎?其實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利益,與其講歷史、講道理,不如點破了,就是講利益,如何共贏而非零和。
社會的本質(zhì)是利益,利益是我們的真正需求。如此,似乎又太血腥了,但歷史好像一直在如此重復(fù)。如此,如何讓大家追求利益而不血腥, 依靠修養(yǎng)、修煉,還是制度、法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