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內(nèi)篇·齊物論(七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2-06閱讀量:490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惡乎至?有以為未始有物者,至矣,盡矣,不可以加矣。其次以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

        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虧也。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。果且有成與虧乎哉?果且無成與虧乎哉?有成與虧,故昭氏之鼓琴也。無成與虧,故昭氏之不鼓琴也。

        昭文之鼓琴也,師曠之枝策也,惠子之據(jù)梧也,三子之知幾乎,皆其盛者也,故載之末年。唯其好之也,以異于彼;其好之也,欲以明之。彼非所明而明之,故以堅白之昧終。

       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,終身無成。若是而可謂成乎,雖我亦成也。若是而不可謂成乎,物與我無成也。是故滑疑之耀,圣人之所圖也。為是不用而寓諸庸,此之謂以明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實際上每個人都被情緒所控制,這本身帶來人間百態(tài)。幸福與病痛, 實際上是一件事情。以為掌握了命運(yùn),實際上卻被命運(yùn)所掌握;以為獲得了成功,實際上勝的像敗了。

        就像一個理論,貌似有道理,往往是圣人們所看不上的,因為華麗的事物往往是遠(yuǎn)離本質(zhì)的,非“圣人之圖也”。

        用三個人來舉例,說明昭文、師曠、惠施三位在各自領(lǐng)域應(yīng)該都登峰造極了,他們分別喜歡彈琴、音律、演說,結(jié)果是把不該說的講給眾人, 實際上又有什么價值呢?莊子是看透了,說也無用,要順其自然。但問題是,老莊還是留下了只言片語。如此的話,這些內(nèi)容的形成不是別人整理的,就是二位當(dāng)時還在修行中,痛定思痛后提醒后人。

        如此,世界是凡夫的世界,并非圣人的世界,掌握規(guī)律的人注定是少數(shù),不通事理的人必定是多數(shù),這也就是大千世界的本質(zhì)吧。

        真正的得道者似乎也只能離開普通人,但更多的應(yīng)該是以“道”當(dāng) “大”,關(guān)鍵看如何使用罷了。似乎對人性的討論少了點(diǎn)兒,缺少了些人情味,這既誤導(dǎo)了“天人合一”,又脫離了群眾,這可能也是莊子始料未及的吧。當(dāng)然也可能是早知如此,所以當(dāng)初。

        過程和結(jié)果往往是相反的,這可能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別。過程和結(jié)果如果能夠統(tǒng)一,人生也應(yīng)該圓滿了。

        大海中的浪花能真正不受波浪的裹挾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而波浪為普通人,浪花為得道之人,可能是一瞬間吧。如此無聊的波浪,還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我們也只好投身其中了。偶爾能寧靜一會兒,做下浪花, 也就成為大多數(shù)人的選擇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