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大學(xué)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大學(xué) · 第十一章(2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1-21閱讀量:395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《康誥》曰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道善則得之,不善則失之矣?!冻吩唬骸俺鵁o以為寶,惟善以為寶”?舅犯曰:“亡人無以為寶,仁親以為寶?!?《秦誓》 ?曰:“若有一個臣,斷斷?兮,無他技,其心休休?焉,其如有容?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。人之彥圣?,其心好之,不啻?若自其口出,實能容之。以能保我子孫黎民,尚亦有利哉 ! 人之有技,媢疾?以惡之。人之彥圣,而違之俾?不通,實不能容。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,亦曰殆哉!”唯仁人放流?之,迸諸四夷?,不與同中國?。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,能惡人。見賢而不能舉,舉而不能先,命?也。見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遠,過也。好人之所惡,惡人之所好,是謂拂?人之性,災(zāi)必逮?夫身。

        是故君子有大道:必忠信以得之,驕泰?以失之。生財有大道: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恒足矣。仁者以財發(fā)身?,不仁者以身發(fā)財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,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,未有府庫?財非其財者也。孟獻子?曰:“畜馬乘不察?于雞豚,伐冰之家?不畜牛羊,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?。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”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長國家而務(wù)財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為善之,小人之使為國家,災(zāi)害并至。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?矣 !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 ?“《楚書》”句:《楚書》,楚昭王在位時編纂的史書。楚昭王派王孫圉(yǔ)到晉國出訪。晉國的趙簡子問王孫圉珍寶美玉怎么樣。王孫圉不以為然地回答道:楚國從來沒有將美玉當作珍寶來看待,而是把那些賢德的人,比如觀射父這樣的大臣看作珍寶。此話被記錄在《國語·楚語》中。漢代的劉向在《新序》中也曾說過類似的話。

        ?“舅犯”句:舅犯指的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,字子犯。亡人指的是流亡的人,指重耳。晉僖公四年十二月,晉獻公因受到驪姬的蠱惑,逼迫太子申生自殺身亡。重耳為避難逃亡到狄國。晉獻公逝世,秦穆公派人規(guī)勸重耳回國掌權(quán)。重耳將此事告訴了子犯,子犯認為不能這么做,便用這些話來勸說重耳。事見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
        ?《秦誓》:《尚書·周書》中記載的一篇。

        ?斷斷:真誠的樣子。

        ?休休:寬宏大量。

        ?有容:胸懷寬廣,能夠容人。

        ?彥圣:指賢德的人能夠德才兼?zhèn)?。彥:美。圣:明?/p>

        ?不啻(chì):不但。

        ?媢(mào)疾:妒嫉。

        ?違:阻抑。俾(bǐ):使。

        ?放流:流放的意思。

        ?迸:即“屏”,驅(qū)逐。四夷:四方之夷。夷指的是古代東方的大部分部族。

        ?中國:全國的中心地區(qū),與現(xiàn)代意義的“中國”同音不同義。

        ?命:東漢的鄭玄在解釋時,認為該字本就同“慢”,只是筆誤而已。慢即輕慢的意思。

        ?拂:違背的意思。

        ?逮:及、到。

        ?驕泰:驕橫放縱。

        ?發(fā)身:修身。發(fā):發(fā)達,發(fā)起。

        ?府庫:指國家的國庫,收藏財物的地方。

        ?孟獻子:魯國大夫,姓仲孫,名蔑。

        ?畜:養(yǎng)。乘:指用四匹馬拉的車。畜馬乘是士人走上仕途,初做大夫時的待遇。察:關(guān)注。

        ?伐冰之家:指喪祭時用冰保存遺體的人家。這是為官者,卿大夫之類的官員去世后所享受的待遇。

        ?百乘之家: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,指那些擁有大部分封地的諸侯王。聚斂之臣:搜刮錢財?shù)募页肌?/p>

        ?無如之何:沒有任何辦法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這里又找了古代的文獻來說明治國才能平天下的道理,和我們現(xiàn)在寫論文時找文獻的做法差不多?!笆枪示佑写蟮溃刂倚乓缘弥?,驕泰以失之?!眹欢ㄒ写蟮?,忠信方可獲得百姓愛戴與支持,驕縱將會失去一切。以德服人,明明德才是大道。

        這種邏輯有一個重要問題:一旦有人非忠非信,往往忠信之人短期內(nèi)反而會受到重大損失。這就需要現(xiàn)實里有所制約,所以儒表法里,文武共用也就成了常態(tài)。

        最后一段的觀點繼續(xù)強調(diào),仁義為本而不可財貨為本,重德輕利的思想就此成為標準,只是利益的誘惑在現(xiàn)實中不斷地在挑戰(zhàn)著我們。

        至此,“三綱八目”描述完畢,形成了儒家的基本邏輯與架構(gòu)。

        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成為人們的追求與修煉之本。思想從萬物中來,又回到萬物中去,如此也就天下安定了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