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筆記:學大學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大學·第一章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1-13閱讀量:481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大學之道①,在明明德②,在親民③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④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⑤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。

      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⑥ 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⑦ 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⑧ ;致知在格物⑨。

        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,壹是皆以修身為?。其本亂而末?治者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?,未之有也?!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俅髮W之道:“大學”一詞在古代的應用中共有兩種含義:其一,表示某個人學識淵博,有“博學”的意思;其二,“大學”在古代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,也就是“大人之學”。古人從八歲開始上小學,學習基礎的文化知識和禮節(jié),包括“灑掃應對進退,禮樂射御書數(shù)” 等內(nèi)容;長到十五歲時便進入大學,開始學習倫理、政治、哲學等內(nèi)容,主要是一些“窮理正心,修己治人”的學問。所以,“大學”的兩種解釋之間也有詞義相通的地方,兩者都是表達“博學”的意思。而本句中的“道”,原本是指道路,有時也可以引申為規(guī)律、原則等,而且在中國古代哲學、政治學的研究中,也可以表示宇宙萬物的本原、個體,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,因此,在不同的文章中,解釋“道”的含義時應該聯(lián)系上下文的具體內(nèi)容,解釋成更為貼切的含義。

        ②明明德:前一個“明”是動詞,有使動意味,可以解釋為“使彰明”,其實就是發(fā)揚、弘揚的意思。而后一個“明”則是形容詞,明德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光明正大的品德。

       ?、塾H民:這個詞語我們不能從字面意思去理解,應該結(jié)合后面的“傳”文進行理解。 “親”應解釋為“新”,也就是革新、棄舊圖新的意思。親民,可以解釋為新民,使人棄舊圖新、去惡揚善。

       ?、苤梗褐滥繕怂凇?/p>

       ?、莸茫菏斋@。

        ⑥齊其家: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,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,蒸蒸日上,興旺發(fā)達。

       ?、咝奁渖恚盒摒B(yǎng)自身的品性。

       ?、嘀缕渲菏棺约韩@得更多的知識。

        ⑨格物:認識、研究世間的萬事萬物。

       ?、馐耍褐钙矫癜傩?。

        ?壹是:都是。本:根本。

        ?末:相對于本而言,指枝末、枝節(jié)。

        ?厚者?。涸撝匾暤牟恢匾?。薄者厚:不該重視的卻加倍重視。

        ?未之有也:即未有之也。應該譯為沒有這樣的道理(事情、做法等)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這應該是很多人耳熟能詳?shù)膬?nèi)容,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上千年,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這“三綱”也是儒家的核心觀點,弘揚正大光明的品德,親民即新民,棄舊圖新,不斷完善自己,使我們達到完美的境界。如此,也就是理想國了,是國之秩序,同時也是個人修煉。

        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?!迸宄灸朗冀K先后,也就得道了,即接近事物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了。而這個“道”就是明德、親民、至善,這是大學之道,也是博學之道,國家之道,萬物之道,宇宙之道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見一斑。

        具體如何能達到“三綱”,核心就是“八目”了。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前五項為內(nèi)修,后三項為外治,“修身”連接內(nèi)修與外治。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規(guī)律,致知就是獲得知識,誠意就是意念真誠,正心就是端正心思,修身就是修煉自己的品德,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治國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國家,平天下就是弘揚正大光明的品德于天下,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,秩序完整。
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