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孟子曰:“自暴①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。言非②禮義,謂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義,謂之自棄也。仁,人之安宅也;義,人之正路也。曠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
注釋
?、俦簱p害,糟蹋。
?、诜牵涸g毀。
馬瑞光曰
“仁,人之安宅也;義,人之正路也”,仁是人們最安穩(wěn)的住宅,義是人們最中正的道路。也就是要人們?nèi)柿x,但問題也就出在這里,對仁義的理解千差萬別。人們更愿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事,其他的很多內(nèi)容變成了手段,并非誠心為了仁義行事。
“言非禮義,謂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義,謂之自棄也”,講話便非議禮義,稱之為自暴;自身不能居仁心行正義,便稱之為自棄。文章是倒敘,要倒過來理解,由仁義、禮義推導(dǎo)出了自暴自棄,顯然不會有什么好結(jié)果,不行禮義為自暴,不居仁義為自棄。“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”,自暴者不可以和他講什么話,因為他不守禮義,講也沒有價值;自棄者,因不居仁義,當(dāng)然也不可以和他共同做事。
由此來告誡人們不可自暴自棄,不可舍仁義,棄禮義,要居仁義之心,行禮義之事,維護確定的秩序。那么如何界定仁義、禮義成為根本,這個問題的共識才是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