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孟子見梁惠王①。王曰:“叟②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”
孟子對曰:“王 ! 何必曰利?亦③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:‘何以利吾國?’大夫曰:‘何以利吾家?’士庶人④曰:‘何以利吾身?’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。萬乘之國,弒⑥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國,弒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⑦。萬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為不多矣。茍⑧為后義而先利,不奪不饜⑨。未有仁而遺 ⑩其親者也,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。王亦曰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?”
注釋
?、倭夯萃酰壕褪俏夯萃?,惠是他的謚號。他父親是魏武侯,其在位時遷都大梁(今河南開封西北),所以又叫梁惠王。
?、谯牛豪先?。
?、垡啵哼@里是“只”的意思。
?、苁渴耍菏咳撕褪?。庶人即老百姓。
?、萁徽鳎夯ハ酄帄Z。征,取。
⑥弒:下殺上、卑殺尊、臣殺君叫弒。
?、呷f乘、千乘、百乘: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,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。據(jù)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序》說,戰(zhàn)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、趙、魏(梁)、燕、齊、楚、秦七國,千乘之國有宋、衛(wèi)、中山以及東周、西周。至于千乘、百乘之家的“家”,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,公卿封邑大,有兵車千乘;大夫封邑小,有兵車百乘。
⑧茍:如果。
?、狃?yàn):滿足。
?、膺z:遺棄,拋棄。
馬瑞光曰
今天開始學習《孟子》,本來沒有那么急,因為朋友講《論語》很多內(nèi)容較為精煉,而《孟子》表達得更為清晰,尤其孟子比孔子晚了近 200 年,《孟子》的很多內(nèi)容更有價值。如此,決定提前學習《孟子》,算是在儒家經(jīng)典上再多幾分思考。
“亦將有以利吾國乎”,梁惠王問有什么好的建議,對我們國家有好處。孟子認為“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”,也就是講有仁義即可,談利益反而沒有什么好處。“茍為后義而先利,不奪不饜”,如果重利輕義,先利后義,那么不爭奪國君的位置,大家是不會滿足的。
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,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”,沒有聽說過仁義的人會拋棄親人,也沒有聽說過仁義的人會不顧自己的君王。也就是講,作為國君,“仁義”即可,而且要倡導重義輕利,這也成為儒家的重要思想。
今日分享:如何躬身入局
“躬身入局”這個詞挺有意思,大部分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如果能入局的話,就會去努力,遇到困難和問題,就會去想辦法。
入局是參與者,如果不能入局的話,就是旁觀者,甚至評論者和埋怨者,這個距離是非常近的。
一旦入局,我們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開始考慮方法、辦法;一旦考慮方法和辦法,就會考慮自己采取的措施,自己該怎么調(diào)整,不太會去考慮過多的客觀的條件和要素,更多會去考慮自身能改變的主觀的要素和主觀的要求。
我們經(jīng)常講,成功者找方法,失敗者找借口。所謂的找方法,實際上就是找自己的原因,去突破、去改變,自然就有方法;所謂的找借口,就是找除自己以外的原因,當然,永遠不會突破,永遠是別人的責任。實際上,問題很簡單,但是如果想讓它變復雜,也會很復雜。
今日分享:人與人之間的情感
人和人之間都是有情感的,一旦產(chǎn)生情感,可能就會產(chǎn)生情誼,比如愛情、兄弟情。但是,這種情感和情誼也極有可能產(chǎn)生另一種東西,那就是抱怨,甚至是仇恨。很多相反的東西,一般是同時存在的。
所以有句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,大家產(chǎn)生交集、交流,而不涉及太多的情感,也就不會產(chǎn)生很深的情誼,當然,也就不會產(chǎn)生抱怨,甚至仇意。所以,很多時候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,過度不合適,不及也不合適,適度才是最好的。
作為一個領導者,作為一個所謂的水平高的人,很多的時候需要對自己的情感適度把握,要有情誼的鏈接和情感的鏈接。這是人性的價值。同時,又要把這種情感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(nèi),才能使這種情誼一直保鮮,免得變成仇意。
今日分享:“破與立”
今天談個話題:“破與立”。大家一般不太喜歡“破”,可能都非常喜歡“立”, “破”給人感覺是不好的情況,“立”感覺是一個新的未來。
但實際上這兩個詞緊密相關,有破才有立,先破才能立。很多事情看似壞事,實則是好事;很多事情看似好事,可能暗藏著危機。這就是老祖宗智慧中經(jīng)常講的物極必反。
在“破”的時候,你利用好“破”帶來的契機,壞事就能變好事,自然也就會“立”起來。“立”起來了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,可能還會出現(xiàn)很多問題,這個時候就要考驗你的能力,能把好的事情始終保持在好的軌道。
優(yōu)秀的人和一般的人最大的區(qū)別是什么呢?我們發(fā)現(xiàn)能把壞事都變成好事的人,一般都是優(yōu)秀的人。
世上的事本無所謂好,也無所謂壞,只是我們怎么看,怎么因勢利導。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是可以變好的,很多好的事情也是可以變壞的,沒有什么是固定的,也沒有什么是常態(tài),一切都有變數(sh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