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孟子曰:“存①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則眸子瞭② 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③焉。聽其言也,觀其眸子,人焉廋④哉?”
注釋
①存:察。
?、诓t:明。
③眊(mào):不明,蒙眊。
?、軓C(sōu):藏匿。
馬瑞光曰
這一段內(nèi)容非常實用,基本上就是教人通過眼睛來識人的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,這個論斷基本上成為今天的共識。
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惡”,觀察判斷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的眼睛,因為眼睛是藏不住東西的,罪惡、善良一看便知,由眼觀心,自見分曉。但我們又發(fā)現(xiàn),對于同一個人,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考察結(jié)果,因為大家看到的實際上未必是一樣的,因為每一個人會有自己的過濾鏡,大家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,心中存惡,看到的怨氣自然多,心中善良,正大光明,看到的更多的是陽光普照。
“胸中正,則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”,胸中有正氣,眼睛明亮;胸中有邪氣,眼睛會渾濁。由此自然得出的結(jié)論:“聽其言也,觀其眸子,人焉廋哉?”聽他說的話,觀察他的眼睛,好壞人自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