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大學(xué)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孟子·卷十一 · 告子上(1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1-15閱讀量:609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告子曰:“性猶湍水也①,決諸東方則東流,決諸西方則西流。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,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。”

        孟子曰:“水信無分于東西②。無分于上下乎?人性之善也,猶水之就下也。人無有不善,水無有不下。今夫水,搏而躍之③,可使過顙④ ;激而行之⑤,可使在山。是豈水之性哉?其勢則然也。人之可使為不善,其性亦猶是也。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偻乃杭绷?。

       ?、谛牛旱拇_,確實。

        ③搏:拍打。

       ?、茴?sǎng):額頭。

       ?、菁ぃ河渺?hù)斗抽水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這一段主要是對人之初性本善的繼續(xù)驗證,也一直是孟子的核心思想。孟子的學(xué)生告子認(rèn)為:“性猶湍水也,決諸東方則東流,決諸西方則西流”,人的本性像湍流的水一樣,如果東面有缺口就流向東面,西邊有缺口就會流向西面,本身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本性。由此認(rèn)為:“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,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”,人性無所謂善,也無所謂惡,就像水的方向,也沒有東西之分。也就是說,人性無善無惡。這實際上也是很多人的觀點,當(dāng)然法家認(rèn)為人性之初為惡,這個問題實際是一個選擇的問題,相互之間很難說服,而孟子代表的儒家的觀點成為主流,在具體如何證明上很難獲得大家的一致認(rèn)同。

        孟子開始反駁:“人無有不善,水無有不下”,人之初性本善,就像水都往低處流一樣,如果流向高處,濺起水花,那也是外力迫使的,“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”,如果阻擋水的去路,水會上流到山上,但這并非水的本意。結(jié)論也就得出了:“人之可使為不善,其性亦猶是也”,人之所以做出不好的事情,實際上像水一樣,是被迫而為之。古人爭來爭去,似乎人人說的都是真理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