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筆記:學大學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孟子·卷六 · 滕文公下(3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2-27閱讀量:428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孟子謂戴不勝①曰: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。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”

        曰:“使齊人傅之?!?/p>

        曰:“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②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;引而置之莊、岳之間數年③,雖日撻而求其楚,亦不可得矣。子謂薛居州④,善士也,使之居于王所。在于王所者,長、幼、卑、尊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、幼、卑、尊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俅鞑粍伲核螄某甲?。

       ?、谶?xiū):喧嘩。

        ③莊、岳:齊國的街名和里名。

       ?、苎又荩核螄纳剖俊?/p>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”你希望你的君主行善嗎?答案當然是肯定的,后面孟子用舉例來進行說明?!耙积R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”,楚國大夫的兒子請了一個齊人做了他的老師,教他齊國語言,但是身處楚國,周邊全是楚國人,即使每天鞭打他學習齊語,最終也很難學會,因為語言環(huán)境是楚語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環(huán)境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,就像我們現在學習英語一樣,沒有語言環(huán)境,當然學習難度很大。

        “薛居州,善士也,使之居于王所……王誰與為不善?”薛居州這樣的善士,讓他住在王室里面,大家都尊敬他,君王受其影響當然也會行善了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有善士在身邊自然自己也會行善,那么如果有小人在身邊,自然也就行小人之事了。需要君王近賢臣,遠小人,這也是我們一直對君王的建議與普遍觀點。

        而在現實生活中,君王身邊往往既有賢臣,又有小人,既有忠臣,又有奸臣,這才似乎是常態(tài)。我們很難簡單地把人分為賢人與小人,忠臣與奸臣,而往往是混沌的,混合的,甚至可以是相互轉化的。君王的人性中似乎這些方面全部都具備,只是當下顯示的是以某一方面為主而已。當然,孟子并不這么認為,認為“善”才是主流的人性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