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大學(xué)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孟子·卷二 · 梁惠王下(4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2-17閱讀量:488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齊人伐燕①,勝之。宣王問曰:“或謂寡人勿取,或謂寡人取之。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五旬而舉之②,人力不至于此。不取,必有天殃③。取之,何如?”

        孟子對曰:“取之而燕民悅,則取之。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④。取之而燕民不悅,則勿取。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⑤。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簞食壺漿⑥,以迎王師。豈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亦運⑦而已矣?!?/p>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 ①齊人伐燕:公元前 315 年(齊宣王五年),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,國人不服氣,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(jìn)攻子之,子之反攻,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,國內(nèi)一片混亂。齊宣王趁機進(jìn)攻燕國,很快就取得了勝利。

        ②五旬而舉之:據(jù)《戰(zhàn)國策·燕策》記載,當(dāng)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,燕國“士卒不戰(zhàn),城門不閉”,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(jìn)了燕國的首都,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。

       ?、鄄蝗?,必有天殃:因齊宣王認(rèn)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,“人力不至于此”,是天意。所以,如果不占領(lǐng)它就是違背天意,必有災(zāi)殃。它是當(dāng)時流行的觀念。

       ?、芪渫跏菢I(yè):指武王滅紂。

       ?、菸耐跏且玻褐肝耐跻讶痔煜掠衅涠匀环乱笊潭鴽]有造反。

       ?、藓劊菏埖闹窨?。食:飯。漿:米酒。

       ?、哌\:轉(zhuǎn)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兵者,兇器也。自古以來,大部分賢人都反對戰(zhàn)爭,因為戰(zhàn)爭帶來的是痛苦與死亡,所以很多時候是以戰(zhàn)止戰(zhàn)。

        齊宣王問孟子是否要攻打燕國,按我們一般的理解孟子應(yīng)該是反對的,但實際上孟子并未拘泥于此,而是提出了自己戰(zhàn)與不戰(zhàn)的依據(jù),并希望齊宣王以此來決定是否攻燕。從這一個角度講,孟子并非簡單的知識分子,對政治是有深刻理解的,這也可能是儒家得以被君王們尊崇,并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的原因。

        “取之而燕民悅,則取之”“取之而燕民不悅,則勿取”,如果攻取燕國,燕國的人民持歡迎態(tài)度,那么就攻取它,如果燕國的人民持反對態(tài)度,那么就不要攻取它。說白了,如果燕國君王受人民愛戴,則不攻打,否則就攻打,百姓利益至上,人民支持的就干。

        從人們的角度來講,人民是喜歡這樣的邏輯的,也就是君王是為人民服務(wù)的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