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筆記:學大學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孟子·卷二 · 梁惠王下(6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2-18閱讀量:443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滕文公①問曰:“滕,小國也,間②于齊、楚。事齊乎?事楚乎?”

        孟子對曰:“是謀非吾所能及也。無已,則有一焉:鑿斯池③也,筑斯城也,與民守之,效④死而民弗去。則是可為也?!?/p>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匐墓弘鴩鴩?。滕國,古國名,西周分封的諸侯國,姬姓,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。在今山東滕縣西南。公元前 414 年被越國滅,不久復國,又被宋國消滅。

       ?、陂g:處。

        ③池:城池,也就是護城河。

       ?、苄В韩I,致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“滕,小國也,間于齊、楚。事齊乎?事楚乎?”滕文公請教孟子:作為一個夾在兩個大國齊與楚之間的小國,我們應該歸附齊好還是楚好呢?夾縫中的小國生存確實不易,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來平衡大國,歸附于任何一個好像都容易成為炮灰。人口較少、土地面積都較小的夾于大國之間的小國,都是難以成為強國的,容易受到大國的威脅。

        孟子講,這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,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比較困難,但還是給出了自己的建議——“鑿斯池也,筑斯城也,與民守之,效死而民弗去。則是可為也”。這不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嗎?打鐵還需自身硬,求別人不如求自己,讓自己強大才是正道,免得與虎謀皮,極易成為炮灰。看來古今中外人性變化不太大,將城池修建牢固,和老百姓一起守護,齊心協(xié)力爭取民心,百姓寧死不會撤退,如此則小國亦可強大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