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大學(xué)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中庸·第十九章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2-03閱讀量:506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子曰:“武王、周公,其達孝矣乎 ! 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修其祖廟,陳其宗器①,設(shè)其裳衣,薦其時食②。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③也;序爵,所以辨貴賤也;序事,所以辨賢也;旅酬④下為上,所以逮賤也;燕毛⑤,所以序齒也。踐其位,行其禮,奏其樂,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郊社之禮,所以事上帝也。宗廟之禮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明乎郊社之禮、禘嘗⑥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。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訇惼渥谄鳎宏惲邢热怂刂仄?。

       ?、谒]其時食:進獻時令食物。

        ③昭穆:古代宗廟中神主排列的次序,一般都是始祖居于中間,以下父子按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。

       ?、苈贸辏罕娙伺e杯勸酒。

       ?、菅嗝貉顼嫊r,依照人們頭發(fā)的顏色來區(qū)分長幼的次序。燕,同“宴”。

       ?、薅E(dì)嘗:指代四時祭祀。嘗:秋天舉行的祭祀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以孝治國,講了孝的重要性,自然家庭、家族的血緣關(guān)系就成為關(guān)鍵,“家”成為很重要的社會因素,這一點與西方有巨大差異。如此,個人的獨立性被削弱,更多以某一個系統(tǒng)中的要素而存在,比如家庭、社會或集體,這一理念影響了我們幾千年。

        “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?!闭f明什么是孝,就是繼承祖上的遺志,完成祖上未完成之功業(yè)。并且,將此作為了一個標準,問題是:到底自己的追求重要還是繼承重要呢?顯然,儒家的一種秩序就這樣逐步形成了。

        并且描述了“孝”的至高境界: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” 對父母之孝在世與否都是一個標準,并以此形成一個國家、社會的規(guī)范。

        “明乎郊社之禮、禘嘗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”,懂得祭祀之禮,也就知道如何治理國家了。儒家倡導(dǎo)的社會秩序也就由此確立了,國與家難分,個人與家庭一體也就如此了。多了很多關(guān)聯(lián),也多了很多快樂與痛苦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