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①而民興孝;上長長②而民興弟;上恤孤③而民不倍④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⑤也。
所惡于上,毋以使下;所惡于下,毋以事上;所惡于前,毋以先后;所惡于后,毋以從前;所惡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惡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謂絜矩之道。
《詩》云:“樂只君子,民之父母?!雹廾裰煤弥?民之所惡惡之,此之謂民之父母?!对姟吩疲骸肮?jié)彼南山,維石巖巖。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?!雹哂袊卟豢梢圆簧?,辟則為天下僇⑧矣。《詩》云:“殷之未喪師,克配上帝。儀監(jiān)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⑨道得眾則得國,失眾則失國。
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⑩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財者,末也。外本內(nèi)末,爭民施奪?。是故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是故言悖?而出者,亦悖而入;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注釋
?、倮侠希鹤鹁蠢先恕G懊嬉粋€“老”字是動詞。
?、陂L長:尊重長輩。前一個“長”字也是作動詞。
?、坌簦后w恤,周濟。孤:孤兒,古時候?qū)iT用于指那些幼年便喪失了父親的人。
?、鼙叮和ā氨场?,背棄。
?、萁e(xié)矩之道:儒家的倫理思想,意思是我們的一言一行要具有示范作用。絜:量度。矩: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,可以將其引申為法度,規(guī)則。
?、蕖皹分痪印本洌阂浴对娊?jīng)·小雅·南山有臺》。
?、摺肮?jié)彼南山”句:引自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節(jié)南山》。節(jié):高大的意思。巖巖:形容山勢險峻的樣子。師尹:太師尹氏,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。爾:你。瞻:瞻仰,仰望。
⑧僇(lù):通“戮”,殺戮。
⑨“殷之未喪師”句:引自《詩經(jīng)·大雅·文王》。師:民眾。配:符合。儀:宜。監(jiān):鑒戒。峻:險峻。不易:指不容易保有。
?、獯耍耗?,才。
?爭民施奪:爭民:和百姓爭利。施奪:施行劫奪的舉措。
?悖:逆,違逆。
馬瑞光曰
《大學(xué)》很短,十一章馬上就結(jié)束了,最后一章似乎要多講點兒內(nèi)容。核心圍繞著治國平天下,“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”,想要平定好天下,關(guān)鍵在于治理好國家,能治國方能平天下。而作為國君,關(guān)鍵在于“絜矩之道也”,也就是以身作則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?;旧鲜墙袒倪壿嫞酉聛磉M行了詳細說明。
“所惡于上,毋以使下;所惡于下,毋以事上;所惡于前,毋以先后……”,不要用自己厭惡的上司的行為去對待下級,不要用自己厭惡的下級的行為去對待上司,不要用自己厭惡的前面的人的行為去對待后面的人,不要用自己厭惡的后面的人的行為去對待前面的人……這種觀念似乎很有道理,也成為我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。但實際上,農(nóng)夫與蛇的故事也并不少見,依靠教化似乎只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。
“道得眾則得國,失眾則失國?!钡妹裥恼叩锰煜拢裥恼呤煜?,為人民服務(wù)是時代必然的選擇?!柏涖6胝?,亦悖而出”,接受了來路不明的財物,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失去。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,這些都成了我們的底層邏輯,同時也搶占了道德制高點,道德至上,道理為主,教化為本的思想也就這樣形成了。
可惜的是很多封建社會的國君沒有做出很好的表率,而老百姓反而做得不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