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王天下有三重焉①,其寡過矣乎!上焉者②,雖善無征,無征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下焉者③,雖善不尊,不尊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
故君子之道,本諸身,征諸庶民,考諸三王④而不繆,建⑤諸天地而不悖,質(zhì)⑥諸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⑦圣人而不惑。質(zhì)諸鬼神而無疑,知天也;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⑧,行而世為天下法,言而世為天下則。遠之則有望⑨,近之則不厭。
《詩》曰:“在彼無惡,在此無射。庶幾夙夜,以永終譽?!雹饩游从胁蝗绱硕?有譽于天下者也。
注釋
?、偻跆煜掠腥匮桑和酰鹤鲃釉~用,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,也就是統(tǒng)治天下。三重: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——議禮、制度、考文。
?、谏涎烧撸褐冈谏衔坏娜耍淳?。
③下焉者:指在下位的人,即臣下。
?、苋酰褐赶?、商、周三代君王。
?、萁ǎ毫?。
⑥質(zhì):質(zhì)詢,詢問。
?、哔?sì):待。
?、嗟溃和ā皩?dǎo)”,先導(dǎo)。
?、嵬和?。
?、狻啊对姟吩弧本洌阂浴对娊?jīng)·周頌·振鷺》。射:厭棄的意思。庶幾:幾乎。夙夜:早晚。
?蚤:即“早”。
馬瑞光曰
“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過矣乎”,統(tǒng)治天下只需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,分別是議禮、制度、考文,也就是議定禮儀、制定規(guī)范、考訂文字。如此,儒家也不是不重視制度建設(shè),只是更多通過教化去讓人們行使規(guī)范,而非通過嚴(yán)刑峻法。顯然,這是為統(tǒng)治者服務(wù)的。
“上焉者,雖善無征,無征不信,不信民弗從”,居上位的人,行為雖善,但假如沒有驗證的話,那么就很難讓人信任,不信服,自然很難讓人民擁戴??磥硪孕幸恢路娇?。“下焉者,雖善不尊,不尊不信,不信民弗從”,居于下位的人,即使行為良好,因為地位不夠尊貴,人們也不會相信,自然不會遵從。所以,一個人要讓別人信服的話,首先在人們心中要有地位,同時要言行一致。
如此基本要接近圣人了,“遠之則有望,近之則不厭”,讓人遠觀有威望,近處接觸也沒有厭倦的感覺??磥懋?dāng)領(lǐng)導(dǎo)不易,應(yīng)該講這也是實際情況,但更多還是從個人修為出發(fā),體制建設(shè)、組織建設(shè)不是重點,應(yīng)該是有了假定前提。
“在彼無惡,在此無射。庶幾夙夜,以永終譽”,在那里沒人厭惡,在這里無人厭煩,整日努力向上,維持一個好的名聲。也算是對王上的要求了,如此的王上,縱觀中國歷史做到者寥寥。這樣的要求沒有問題,沒有做到是大部分王上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