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齊宣王問曰:“交鄰國有道乎?”
孟子對曰:“有。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①,文王事昆夷② ;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,故太王事獯鬻③,句踐事吳④。以大事小者,樂天者也;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樂天者保天下,畏天者保其國。詩云:‘畏天之威,于時保之⑤。’”
王曰:“大哉言矣 ! 寡人有疾,寡人好勇?!?/p>
對曰:“王請無好小勇。夫撫劍疾視曰:‘彼惡敢當我哉 !’此匹夫之勇,敵一人者也。王請大之 !
“《詩》云⑥:‘王赫斯⑦怒,爰⑧整其旅,以遏徂莒⑨,以篤周祜⑩,以對于天下?!宋耐踔乱病N耐跻慌蔡煜轮?。
“《書》曰?:‘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。惟曰其助上帝,寵之四方。有罪無罪,惟我在,天下曷敢有越厥?志?’一人衡行?于天下,武王恥之。此武王之勇也。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?!?/p>
注釋
?、贉赂穑簻虦?,商朝的創(chuàng)建人。葛,葛伯,葛國的國君。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,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。
?、谖耐跏吕ヒ模何耐?,周文王。昆夷,也寫作“混夷”,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。
?、厶跏骡?xūn)鬻(yù):太王,周文王的祖父,即古公父。獯鬻又稱獫狁,當時北方的少數(shù)民族。
?、芄篡`:春秋時越國國君。吳: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。
⑤畏天之威,于時保之:引自《詩經(jīng)·周頌·我將》。
?、蕖对娫啤罚阂韵略娋湟浴对娊?jīng)·大雅·皇矣》。
⑦赫斯:發(fā)怒的樣子。
⑧爰:語首助詞,無義。
⑨遏:止;徂(cú):往,到。莒:古國名,在今山東莒縣,被楚國消滅。
⑩篤:厚;祜:福。
?《書》曰:書,《尚書》,以下引文見偽古文《尚書·周書·泰誓》。
?厥:用法同“其”。
?衡行:即“橫行”。
馬瑞光曰
“交鄰國有道乎?”討論如何與鄰國相處,有以德服人之說,也有遠交近攻之說。孟子顯然支持前者,要大勇,即武王之勇,而非小勇。復(fù)周禮一直是孔子、孟子比較支持的。
“以大事小者,樂天者也;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”,大國去侍奉小國,是不愿意欺凌弱小,是以天命為樂的人;以小國去侍奉大國,是不敢冒犯強者,敬畏天命規(guī)律的人。孟子用天命來說明以德服人,對外也應(yīng)該施仁政,不應(yīng)該凌弱,以及挑戰(zhàn)強大,互相尊重,各自安好,顯然與齊宣王理解的“勇”有所不同。
“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。惟曰其助上帝,寵之四方”,上天讓百姓降生,又降生了君王、師表,就是讓他們幫助上天愛護黎民百姓。孟子用《尚書》里面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論述,施仁政,愛百姓,同時也把君王、師表與一般百姓進行了區(qū)分,人分上中下,貨有三等價,也算是各得其所吧。
“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”,講的是大勇與威嚴,不戰(zhàn)而屈人的意味,不支持好勇斗恨的小勇,這也形成了一種與鄰為善的邏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