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任①人有問屋廬子②曰:“禮與食孰重?”
曰:“禮重?!?/p>
“色與食孰重?”
曰:“禮重?!?/p>
曰:“以禮食,則饑而死;不以禮食,則得食,必以禮乎?親迎③,則不得妻;不親迎,則得妻,必親迎乎?”
屋廬子不能對,明日之鄒以告孟子。
孟子曰:“于答是也何有?不揣其本,而齊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④。金重于羽者,豈謂一鉤金⑤與一輿羽之謂哉?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⑥食重?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色重?往應之曰:‘紾⑦兄之臂而奪之食,則得食;不紾,則不得食,則將紾之乎?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⑧,則得妻;不摟,則不得妻,則將摟之乎?’”
注釋
①任:春秋時國名,故址在今山東濟寧。
②屋廬子:孟子的學生。
?、塾H迎:古代婚姻制度,新郎親迎新娘。這里代指按禮制娶親。
?、茚瘶牵杭忭敻邩恰?/p>
?、葶^:衣帶鉤。一鉤金即一衣帶鉤用的那一點點金。
⑥翅:同“啻”,只,止,但。
?、呓G(zhěn):扭轉(zhuǎn)。
⑧處子:處女。
馬瑞光曰
“禮與食孰重?”“禮與色孰重?”孟子當然認為禮更加重要,但是食色性也,絕大部分人可能還是認為食、色更加重要,禮次之。但問題來了:什么人才會認為“禮”會重要呢?倉廩實而知禮節(jié),沒有物質(zhì)基礎人們顧不上遵守禮節(jié),從這個角度講,似乎食色是更重要一些。
孟子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讀:“不揣其本,而齊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”,如果不度量根基的高低,只是讓頂端齊平,一寸厚的小木頭若是放在高處,也可能比有尖頂?shù)母邩歉?。流于表面的對比有什么好比較的?顯然,問題不在一個層面上,絕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表面的結(jié)果,少部分才看到根本的內(nèi)在原因,這也就是人和人的差別吧。
“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”,用食的重要面與禮的次要面來比較;“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”,拿色的重要面與禮的次要面來比較,這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價值的,因為比較并不在一個公平的基礎上,所以結(jié)果說明不了什么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