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學(xué)筆記:學(xué)大學(xué)·中庸·孟子》

      孟子·卷十三 · 盡心上(13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5-02-18閱讀量:534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桃應(yīng)問曰①:“舜為天子,皋陶為士②,瞽瞍殺人③,則如之何?”

        孟子曰:“執(zhí)之而已矣。”

        “然則舜不禁與?”

        曰:“夫舜惡得而禁之?夫有所受之也?!?/p>

        “然則舜如之何?”

        曰:“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④。竊負而逃,遵海濱而處,終身然⑤,樂而忘天下?!?/p>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偬覒?yīng):孟子的學(xué)生。

       ?、诟尢?yáo):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(lǐng)。士:士官。焦循《孟子正義》:“士為刑官之長,故主執(zhí)有罪之人?!?/p>

        ③瞽瞍:舜的父親。

       ?、苒挘和ā板铩?,鞋。

       ?、?(xīn):同“欣”。

        馬瑞光曰

        這是我們常講的情與法,顯然儒家認為高位者與平民百姓在這個問題上是不同的。

        “夫舜惡得而禁之?夫有所受之也”,如果舜的父親瞽瞍殺人,作為司法官的皋陶是否會按律執(zhí)行?因為舜可能會阻止。孟子認為舜不會阻止,因為皋陶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(zé)。這實際上是一個兩難問題,是道德拷問。如果舜是普通老百姓,孔子、孟子認為舜以孝為先,介入干預(yù)是可以接受的,而作為身居高位的首領(lǐng),舜則不可以如此,應(yīng)大義滅親,遵循法律。

        換句話講,在孟子看來,身居高位的人應(yīng)該道德水平高于普通人,所以這樣的選擇實屬正常,而老百姓由于沒有居高位,則應(yīng)該以孝為本。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,人是否因為位置高低而會產(chǎn)生道德水平的高低,實際上也未必。這容易引起上下的對立,這也是儒家把人分為圣賢與小人的結(jié)果。非要讓大家大公無私,而實際上又沒有那么多人能做得像圣賢,虛偽的人和事就在所難免。

        人就是人,不是圣,也不是神,都有善良的時候,也有邪惡的時候,監(jiān)督的作用就很重要了,這也許就是法制。但教育向善也很重要,人人都向往美好生活,合情合理去追求才是正途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