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①,一樂也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②,二樂也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?!?/p>
注釋
?、俟剩簽幕技膊 ?/p>
?、阝簦簯M愧。
馬瑞光曰
“君子有三樂”,這算是孟子接地氣的描述,因為這三樂并不包括“王天下”,也就是用仁德統(tǒng)治天下。如果按照這個標準,我們成為君子實際上并不難,很多人是可以做到的,最起碼有了一個目標。
“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”,父母親、兄弟、姐妹健在平安,沒有災禍,這當然是人之幸事,每一個人都要珍惜。人之本性也,人們首先考慮的還是至親之人,當然互相產(chǎn)生利益沖突,兄弟反目、父子失和的事也不少,尤其是在帝王家,所以才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。如此看來,權力、名利的反噬作用很強,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限制,會傷害到至親,對其他人當然更容易傷害到,尤其是權力的反噬可能更甚。這也可能是孟子重義輕利觀點的依據(jù)吧。
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”,講的是個人品行、道德無瑕,問心無愧,自然開心灑脫,人生也就圓滿了。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”,能夠教育有用的人才,把自己的修養(yǎng)教給別人,傳播下去,這是第三樂。
孟子的“三樂”與后世陽明先生的“三立”——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——有很多相似之處。從“三樂”到“三立”,儒家一脈相承,都是專家,好為人師,教天下英才似乎也有些這樣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