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子曰:“人皆曰予①知,驅(qū)而納諸罟擭②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③也。人皆曰予知,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④守也?!?/p>
注釋
①予:我。
②罟(gǔ):用于捕獸的網(wǎng)。擭(huò):一種裝有機關,用于捕獸的木籠。
?、郾?bì):同“避”。
?、芷谠拢阂徽?。
馬瑞光曰
“人皆曰予知,驅(qū)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”,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,尤其是不聰明的人,所以不會避禍,會走向極端,不能中和。實際上這是人性的弱點,越是無知的人,越會認為自己聰明,或表現(xiàn)自己的聰明;越是智慧的人,會越敬畏這個世界,不會走向極端。所以,需要教化。這也是很無奈的事,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:為什么大眾會高估自己,自認為聰明,易走向極端,而不能“中和”呢?
記得有一則故事:一位企業(yè)家希望下一代接班,為了判斷兒子是否合格,提出一個要求,讓他去賭場賭錢。給了兒子一筆錢,要求贏或者輸 10% 就要離開賭場,不再賭。結果兒子很難做到,總是禁不住繼續(xù)賭下去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(xù)了好多年,終于有一天兒子可以做到輸或贏 10% 都能離開賭場,這時,企業(yè)家才把企業(yè)交給了兒子。
人性中的名利心雖然是一個制約,但是否可以利用呢?法家選擇利用人性,儒家采取了抑制人性中的惡,揚其中的善,大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,終點實際上是一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