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子曰: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①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②?!?/p>
注釋
①約:窮困、困窘。
?、诎踩?、利仁:安仁是安于仁道;利仁,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。
老馬釋途
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”,沒有仁德的人,不能和困難長久相處,也不能和安樂長處。換句話講,沒有仁德的人既不能堅持努力,也不能保持長久安樂。勸誡人們要仁德,而實際上這種仁德并非天生就有,是需要修煉,甚至經(jīng)歷了非仁德之后才可以獲得。按儒家的講法,仁德是人本性本來就有的,只是因為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原因被蒙蔽了,只要自身拂去蒙蔽之物,也就具備仁德了。
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”,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德的,有智慧的人是知道仁德的好處的。所以,孔子還是用仁德的好處來驅(qū)動大家要仁德的,如此,仁德是否是利益驅(qū)使呢?看來還需要綜合考量。
仁不仁,是利益與情緒共同影響的,不只是單純的利益問題,也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。這樣的例子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比比皆是,情緒好,無利也行動;情緒不好,有利未必行動。當然,既要利益,又要情緒,應(yīng)該是物質(zhì)和精神的雙重需求,因人而異,因時因地而異,仁德還真沒有那么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