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佾篇第三(5)

      更新時間:2024-12-23閱讀量:402

        01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子曰:“夷狄①之有君,不如諸夏②之亡③也?!?/p>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僖牡遥汗糯性貐^(qū)的人對周邊地區(qū)的人的貶稱,謂之不開化,缺乏教養(yǎng),不知書達理。

       ?、谥T夏:古代中原地區(qū)華夏族的自稱。

       ?、弁觯和ā盁o”。

        02

        原文

        季氏旅①于泰山。子謂冉有②曰:“女③弗能救④與?”對曰:“不能!” 子曰:“嗚呼!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

        注釋

       ?、俾茫杭烂?,祭祀山川為旅。按照當時禮制規(guī)定,天子和諸侯才可祭祀山川。

       ?、谌接校盒杖?,名求,字子有,生于公元前 522 年,孔子的弟子,當時是季孫氏的家臣。

       ?、叟和ā叭辍?。

       ?、芫龋簞褡?。

        老馬釋途

        本篇我們來學習兩小段內(nèi)容。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”,夷狄之國雖有君王,但還不如中原各國沒有君王。原因是夷狄缺乏禮儀,在心理上,泱泱中國是世界中心,其他各國俱未開化,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。這種觀念帶給我們自信的同時也成為故步自封的借口,顯著的證據(jù)就是一些朝代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,對周邊國家的新事物嗤之以鼻,認為不值一提,更不會去學習。

        一個組織里往往需要在文化自信和向他人學習之間找到平衡,但難度極大。既要文化自信,又要學習別人,不斷創(chuàng)新,這本身需要正確的理念,更重要的是需要驅(qū)動因素,比如企業(yè)面臨競爭、要解決組織依賴問題。

        “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季孫氏去祭祀泰山,這是有背禮制的,所以才會講泰山神是不會接受這種祭祀的,因為不合規(guī)矩,批評自己的弟子不能夠阻止季孫氏的這種行為,告訴人們凡事要依禮而行,秩序也就形成了??上У氖?,儒家的禮治思想一直在為君主服務,并且認為,如此君主就會對老百姓好了,事實上,君王和老百姓在人性上并無多大區(qū)別,這恰恰是儒家不以為然的。

      目錄

      ×